佛弟子訪談(十六):AM1300中文廣播電臺 專訪美國舊金山華藏寺住持 若慧法師

admin 專訪-若慧孺尊评论176阅读模式

 

第二階段專訪節目:「佛弟子訪談」,接著邀請到美國舊金山華藏寺住持 若慧法師受訪,於空中暢談佛教、佛學、佛法的相關問題:

佛教有談到所知障的問題,您知道如何改善所知障嗎?

您知道在宗教信仰和學習方面犯所知障會有什麼影響嗎?

您知道要如何清楚的認識什麼叫堅持、什麼叫固執嗎?


訪談文字紀錄

您現在收聽的是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《藉心經說真諦》節目。

若慧法師,美國舊金山華藏寺住持,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弟子。生於信佛之家,自幼濡染佛法,長養向道之志。1979年,法師於年華正盛之際,在台灣禮千佛山菩提寺白雲禪師座下出家。法師學佛不拘一門,而能深契佛教經藏義理,通習各教派理論。出家之後數年,進入台灣大學文學院哲學研究所深造,1990年,以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》空義的研究為主題,完成碩士論文。1996年,若慧法師赴美參訪深造,數年之後,法師以律己德行及言傳身教,於2004年在舊金山華藏寺開寺,榮任該寺首任監院及副住持,2015年升任華藏寺住持。多年來著重教育工作,為佛門培育出許多優秀弘法與寺院管理人才,為美國民眾和世界的慈悲、幸福、安樂,眾生的福慧圓滿解脫成就而努力。

主持人:歡迎我們的聽眾準時收聽《藉心經說真諦》這個節目。我們每一期的節目呢,在這個經文誦讀之後,也會請來特別來賓,我們也會請法師會針對在佛教裡面呢,或者在這個經書裡面各種的問題呢,會和大家解疑答惑。我們今天繼續邀請到的特別來賓呢,是華藏寺的住持——若慧法師。

主持人:法師您好。

若慧孺尊:主持人好,各位聽眾好。

主持人:法師啊,我想請問呢,在佛教談到有一個叫所知障的問題。法師,您也跟我們的聽眾談一談吧,那怎麼可以改善這種情況呢?

若慧孺尊:說到這個所知障的問題,它既是佛教的,又不是佛教的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是佛陀首先告訴所有的人們,眾生有所知障這個問題的存在。但是呢,正是因為所知障是所有的眾生都有的,而不是只有佛教徒才有,所以呢,我又說它又不只是佛教的問題。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就明確告訴大家,眾生有兩大障蓋,一個是煩惱障,另外一個就是所知障了。主持人提到所知障,那我們今天呢就來談談所知障這個問題。如果一個人瞭解,並且破除了所知障,那無論是世間上的知識累積、發明創造、事業成就,還是出世間的證量功夫,他一定都會大有進益,可以說會有突飛猛進的收穫。那麼什麼叫做所知障呢?簡單的說,就是我們已經具備、所知道的知識,或者是見地,或者是擁有的實相的本事,成為自己學習新的知識,發展新的技能的障礙,在任何時候,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識拿去對峙外來新的知識。一旦新的知識、新的情況,與他自己原有的知識相抵觸,或矛盾的時候,他自認為:哦,我這種看法是正確的,因為我有經驗。結果,這恰恰是一種障礙。這種情況是所有凡夫都會犯,所有眾生都會犯。這個所知障是最容易耽誤人的,它是從無明的業力當中產生出來的力量,使自己就變成固執了,就說以自己不加深思的那種單純的想法,那種愚痴為基,拿來定這個理到底是不是真理。因為自己的知識領域有所侷限,認識呢就不周全,那麼定了肯定會錯的,這一錯見到的就是不好的後果,這種情形呢是常見的。那我們現在呢可以等一下,舉一下比較簡單的例子,讓大家明白。就是說這個所知障,它其實是可以改的。因為呢,我們可以不要它,不讓它成立,完全就可以馬上把它消滅掉的。當我們知道自己有這個毛病,你只要不要犯這個所知障礙,那就成功了啊。好,我們這裡就舉個這個例來講。譬如說在有些華人的家庭里啊,有這個年長跟年少的,他們那一輩之間會鬧矛盾。年少的呢就想到:那我們是現代人,過的是西式的開放生活,你們那個年代的人懂什麼啊?我們青年人根本就跟你們的想法、理念、見地完全不同。

主持人:嗯。

若慧孺尊:所以有時候父母很難以管教子女啊,因為子女認為他在學校、社會,或者在朋友那裡,甚至呢,從電腦上學到很多知識,父母還不及他的,父母都固步自封,是保守主義。因此呢,這個年少的人,他就犯了我們所說的所知障了。殊不知啊他的父母懂得的比他多啊,他很多都不懂。因為父母累積了多少年的社會經驗呐,並且嚐遍了酸甜苦辣,可以說見多識廣,青年人懂多少呢?反過來呢,父母這邊,其實也會犯所知障。因為他們就想到啊,你們這些小孩還沒學爬就想學走,哎!我們見的多少了。因此就認為子女這一代很多地方都要向他學的,認為青年人的東西不成熟,是不可以用的。其實青年人確實有些東西父母是不懂、不理解的。所以那個青年人,也就不接受了,那對父母就產生抗拒。所以呢,這一下就會出現叛逆的現象了。其實呢,青年和長輩的,或父母跟子女之間呢,都是犯了所知障的。如果我們父母不犯所知障,我們就要去理解年輕人呢他們在學習什麼?做些什麼?哪些我們不如他的。如果子女,他本身不犯這個所知障礙呢,他就要想到我們的父母呢,也一定有非常好的經驗,我要好好的瞭解它,向他們學這些好的地方,彼此之間這樣呢就沒有所知障。那麼所知障所以會存在他們之間啊,是因為他們本身學到的固有知識,成了他們的標準理念,就拿來衡量與他不同的知識,乃至於隔代不同的見地。因此就變成了所謂的代溝現象了。

主持人:嗯。

若慧孺尊:其實,這個所知障是可以不存在的。關鍵就是我們自己要明白,我們在任何時候,知識都是不足的,都是不豐富的。這樣想我們才能進步啊,我們什麼東西都要求學,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吶。要養成一個善於多求多問的,我們要向人家學,敢於把我以前學到的知識放下來,不要把它成為自己的障礙,這樣子就能學到真正的知識,能得到正知正見的見地,你就能進步。所以這一點是非常的重要啊。

主持人:嗯。聽起來這個所知障就等於像一個袋子,把它清空,每次你才能夠裝到新的東西在裡面。

若慧孺尊:是。

主持人:否則的話,你的東西都滿滿的堆在了裡面,你可能就也沒有空間,也沒有這個機會去接受一些你可能所不認知的一些東西。

若慧孺尊:所以我們說,你最好是敞開心胸,廣納萬物。

主持人:對對。有容乃大。

若慧孺尊:是。

主持人:所以也謝謝若慧法師呢,跟我們淺談了所知障。當然這個也會要跟你這個年齡,還有你的閱歷,那所知障它所具體指的問題,也會很不一樣。

法師啊,您剛說到那個兩代之間的那個例子特別的貼切。我覺得不管是什麼家庭吧,那如果在海外生活的有這種文化差異,甚至在這個周遭的環境又有一些不一致的情況下,這種隔代之間的溝通不靈,我覺得問題會更嚴重。您剛也說的很對啊,兩代人,他們各自都犯了他們的所知障嘛。那其實,法師,在宗教信仰或是在學習方面,如果他們也會犯所知障,具體有什麼樣的影響呢?我想接下來的時間,還是請法師進一步再和我們的聽眾分享,談一談。

若慧孺尊:嗯,好。當然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這個道教仙人呂洞賓嘛,我們就以他為例子,來看這個道教方面的情況了,以此呢,先作為說明。呂洞賓呢他因為有覺悟到自己是我執所障,在學修上他確實是不夠的,所以他願意放下自我的偏執,接受黃龍禪師的教化。他也得到傳授了這個言語道斷、心行寂滅的頓悟的法門。他能夠頓超直入,境界飛躍,最終他出離三界生死的束縛。但是呢還是有很多學道教的人呢,很多他們都存在所知障的。比如說,一直認為他自己信奉的道教很高明,什麼教都不行,哪個教都不如他的教,他說成仙人多了不起啊,而且很多神仙故事都給他支撐。那麼你們佛教四大皆空,空了還有什麼意思啊?毫無意義嘛。只有我們道教仙人可以騰雲、可以駕霧、可以呼風、喚雨,還可以變化啊,變蒼蠅、變蚊子都可以。你們佛教搞什麼呢?四大皆空,還講菩提心利益人。就把那個佛教就矮化的不得了。殊不知,他其實是犯了極大的所知障啊。我們的光陰是迅速飛逝的,很快人的一生就完了。你一踏入道教之門以後啊,等道教都還沒有理順,人就快要死了,更不要談他還能學到佛教的正知正見的法門,他就根本沒有機會去學了。也就是說,這個道教就把他誤陷進去了,他就學不成了。所以任何時候不犯所知障,這個是很重要的。學道教的人,研究他的道教是對的,應該的。那麼行十善呢,也是好的。但是呢,他就不知道佛教也是要首先講行十善,那道教呢,講清淨無為,就是萬法都不著之行啊。但是他恰恰就忽略了一個很大問題:無為呢,並不是最高的究竟境界啊,因為無為中沒有報身的力量。但是佛教呢,它是一個最圓滿的成就。如果學了道教固步自封,他就不曉得還有更高的成就,就錯過學法的因緣了。當然佛菩薩會化現不同的形象去度化各類的眾生,所以道教也會有佛菩薩化身去教他們的。那佛教呢,從來不會排斥這些外道、外教,對任何外道都是愛護的。因為佛陀呢,連魔都要度的。所以舍利弗他原來是外道,然後呢,攝化他來學習正法,得到大成就。目犍連呢,也是外道,同樣攝化他進來,都成了佛陀的大弟子。還有鬼子母啊,是吃人最凶的妖魔道。那一樣的攝化來皈依成為長壽女與菩薩。所以外道呢,他們只要放下所知障,也能跟隨佛菩薩學習得到解脫成就。我們這外道的概念呢,沒有貶低或侮辱的含義啊。

主持人:嗯。

若慧孺尊:外呢,其實就是說外邊嘛,就說除了佛教,任何教呢都叫外教、外道。它是建立在佛教之外的,不同於佛教的。就說不能把他歸到佛教裡面來,是這個概念的。

主持人:好。那我們繼續要請教法師的是,我們有經常看到有的人呢,跟剛才的典故也比較像了,就是他有自己的主見,也很固執。

若慧孺尊:嗯。

主持人:他認為對的,他可能覺得他只要認知以外的都是不對的,所以會做出很多錯誤的事情啊,錯誤的決定啦,也像你剛提到呂洞賓,他也會後悔,就是有一些後悔莫及的這種情況。那如果大家想知道剛才法師提到的「洞賓飛劍斬黃龍」的那個故事呢,我們在之前有跟聽眾去分享。因為法師也特別給我們介紹了這個典故啊,也跟大家說到了道教,還有佛教在成就上面的差異。那如果照法師這樣說的話,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大的機會就會犯下這種所知障。那可是你提到的要放下,有的時候又跟「我堅持」,它就一線之差。

若慧孺尊:嗯。

主持人:我想請問法師,那對於固執跟堅持,它是不是有一些比較能夠讓自己清楚地認識到什麼叫堅持?什麼叫固執呢?

若慧孺尊:其實呢,這裡面所說的意思是說,你要對好的東西,我們當然是要把它保持啊。

主持人:嗯。

 若慧孺尊:就像我們學佛也是啊,就是善的、好的,我們都要繼續保持。

主持人:嗯。

若慧孺尊:但是呢,我們要開放心胸,要能夠去多學習,因為你的所知是不足的。所以當你如果把自己侷限在你自己這個範圍內,你就很多事理都不明白啊。

主持人:嗯。

若慧孺尊:所以是這個原因才說不要讓所知成為你的障礙,這樣你就沒有辦法進步了。

主持人:那會不會也會跟他沒有辦法判斷哪一個是真知灼見,會不會有關係?因為

若慧孺尊:當然啦。

主持人:他可能覺得,他覺得那個就是真的。

若慧孺尊:當然啦。所以才會說我們要不斷的去求知嘛。

主持人:嗯。

若慧孺尊:當你有各種學習的機會,有各種資訊,要去多聽多看。如果覺得好的,我們就好好去學習,這樣對你都會有幫助的。

主持人:那宗教信仰它畢竟還是有派別,或是有一些不一樣的內容嘛,對不對?

若慧孺尊:嗯。

主持人:那它很容易就会陷入一種,我當然去深究我的這個宗教的時候,很自然有可能就會忽略了剛才法師您教給大家的,我也學會了「外教」的一些東西。

若慧孺尊:嗯。

 主持人:那這個又會怎麼去做好平衡呢?

若慧孺尊:現在其實,也是因為是一個資訊發達的時代嘛,大家呢,都會有機會去接觸到其他宗教的資訊。

主持人:嗯嗯。

若慧孺尊:所以呢,如果你真是對宗教有興趣,你想深入去探討,那我想你應該是會有各種機會,去得到不同的訊息。

主持人:嗯。

若慧孺尊:這當中,你就要去比較嘛,好的你覺得合理的,你就接受啊,學習啊。佛教是以理服人嘛,它是告訴你真理是這樣的,那你就自己呢,如果覺得它合理,你願意來學習,就歡迎你嘛。

主持人:對。或者,或者是可以找法師,對不對?有機會可以,我覺得問問題,或者是求知,也算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的過程了。

若慧孺尊:那是必須的。

主持人:對。因為你有保持這種求知的慾望,那證明,你還是有一顆開放包容的心。否則你可能會覺得,我已經學夠了,我知道的,已經是全部了。

若慧孺尊:嗯。

主持人:這個就是法師您剛才說到的,固步自封吧?

若慧孺尊:是的。

主持人:對。那希望我們這期分享的內容,也會對大家對於在佛教裡面所知障這個問題呢,有更加深入的瞭解。如果大家聽眾也像我,有的時候聽完法師的講解,或者聽到我們的一些經文的誦讀部分呢,有任何的疑問呢,其實除了聽節目,我們共同學習的機會之外呢,也可以啊,可以打電話到華藏寺,或是在南加州的聖蹟寺。華藏寺的電話是:(415)920-9816。聖蹟寺的電話是:(626)797-1590。

我們這期節目時間也差不多了,我們非常感謝本期節目的特別來賓,華藏寺住持——若慧法師。謝謝法師。

若慧孺尊:好。阿彌陀佛。

文章末尾固定信息

 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